「我們應該感到害怕嗎?海灘上出現了一位來自異域、帶著愛的訊息的旅人。無論是在四百年前還 是今日?」
聚集於321巷藝術聚落的木造房屋,原是日治時期的軍官宿舍,國民政府來台後,成為成大教授們的宿舍。這些屋舍是一個個家庭居住的所在,但歷史中可見的,常是屋子男主人的形象。然而,支撐家戶運轉的往往是那些在幕後默默勞動的女性,她們辛勤工作的身體往往被房舍的建築所深深掩藏,隱蔽而幽暗。
以蝸牛巷的歷史變遷到觀光發展動向為主題,以旅人的身份切入議題探討,讓其轉化為決策角色,模擬參與老街區的改變,從而體驗其想法將對此街區發展樣貌產生的可能影響。透五個決策關卡,讓民眾參與互動,體察觀光發展vs.歷史街區保存的衝突與依存的因果關係,讓旅人不再是局外人,而是關鍵人。
10/26(六) 14:00、16:00 兩場現場身體導覽演出 11/16(六) 14:00 - 15:30 展覽對談講座
美國醫學史學家,費爾登・加里遜(Fielding H. Garrison):「醫學的歷史,就是人類本身的歷史。」以此脈絡延伸發想「臺灣醫學的歷史,是否就是臺灣人本身的歷史?」